十月里扬城处处风光迤逦,满载收获的秋风也悄悄来到扬州树人学校。校园一角,一台庞大的梁式抽油机巍然伫立,石油文化主题园初现雏形,基于融合的地理课程基地全面启动。
其包括“一馆、二园、三中心、四实践区”,为某一学习经验或者自然、社会问题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提供实践场所,让学生在聚焦鲜活的、可接触的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实践相融合,达到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融通知识、提高素养的成长目标。
01“基于融合的地理课程基地”项目内涵
基于融合的地理课程基地,以“融合”理念为引领,在课程统整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于地理学科,利用新技术对课程深度化的展示,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创设多维度的探究活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或思维能力等经过选择、加工和整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获得更系统的学习方法并提高综合思维。
02“基于融合的地理课程基地”建设内容
1.创设基于融合的体验与实践的认知环境
2、形成基于融合的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创新路径
3、构建基于融合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中心
4、建构基于融合的高中地理概念与结构学习模型
5、搭建基于融合的高质量学习评价体系
6、搭建基于融合的媒体与技术互动平台
03石油文化主题园介绍
1、园名石
一块巨大敦实的泰山石牢牢伫立在我们主题园的门口,稳重而威武。这彰显的是一个个石油工作者们所需要的坚韧不拔,肯实干,肯吃苦的优良品格,更彰显的是我国欲将成为石油大国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表现着我们学校的教育信念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2、树以及岩心设计
进入园区,一棵正蓬勃生长、枝繁叶茂的大树引人注目,大树脚下有红、蓝、棕三个巨大圆环,这些圈状设计灵感来自于岩心岩,它们是用地质钻机从钻孔中取出的岩石标本,不同岩层有着不同的颜色,用来研究地层或矿床的情况。而我们这大树脚下的三层岩心设计颜色各异,色彩鲜明,契合活泼青春的校园氛围。另外,这圈蓝色的圈层更有深意,我们江苏油田地处江淮流域,地面水网纵横,村镇密布,被誉为“水乡油田”,于是这圈蓝色,标记起我们水乡油田的身份。我国目前大力建设生态油田,奉献清洁能源,近年来,中国石化油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而这棵矗立在主题园内的绿树,便是生态油田的象征。
3、梁式抽油机
往园区的深处走去,巨大的梁式抽油机映入眼帘,它又叫磕头机。它工作时,电动机的转动经变速箱、曲柄连杆机构变成驴头的上下运动,驴头经光杆、抽油杆带动井下抽油泵的柱塞作上下运动,从而不断地把井中的原油抽出井筒。如今祖国强大,科学技术日益精进,这些愈来愈先进的机械设备也让我们祖国的油田事业越来越强大。
4、石油工人群雕像
在抽油机的北侧,伫立着一组石油工人开采油田的场景的群体雕塑,可以看到,当年的前辈们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虽然没有今天这般先进的技术,但是凭借着先辈们的不断努力,踏实劳作,中国油田才能有今天的光景,也正是有这些踏踏实实的油井工人,中国今天才能傲然摘下贫油国的帽子,成为石油大国。
5、历史杰出人物雕像
在园区内的各个角落还立起五位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杰出人物雕像:
第一位,李四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以及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位,王进喜,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他率领1205钻井队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被誉为油田铁人。
第三位,萧光琰,福建福州人,是建国后最早从事石油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在国内首次开展了页岩油裂化催化剂氮中毒的基础研究及金属酸性催化剂双重性的研究,为我国石油工业和催化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位,孙建初,我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家,从事地质调查勘探工作二十余年,被称为“中国石油之父”“中国石油奠基人”。
第五位,徐今强,任职中共大庆会战工作委员会书记,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期间,他坚持深入调研,在钻井均衡生产,狠抓技术指标和完井质量等方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做法,推动了油田生产的发展。
6、廊道
在园区的出口前,一条蜿蜒曲折的廊道就好像我国石油事业的艰苦探索之路一样,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廊道里有三块布告牌。第一块展示的是中国及江苏的油田分布图,以及中国油田的发展历史。第二块展示的是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源保护和利用的举措。最后一块,上面是中国九所石油大学的介绍。目前中国石油事业越来越强大,曾经贫油国的帽子也已经摘下,这离不开前辈们的努力,更需要后辈们的传承。我们国家越来越需要石油工业相关的人才,也希望学生们在参观完这个主题园后能在心底埋下一颗种子,为祖国石油事业之强盛而努力。